難忘那“鄉(xiāng)間戲”(短文)
侯天柱(江蘇省贛榆縣審計局)
小時侯我經??磻?,但從來沒有進過戲院,而是在鄉(xiāng)間,在村子里的稻場上。哪天要演戲了,就預先在場里栽上幾根柱子,上面搭幾根橫竿,中間掛一道用蘆葦做成的幕子,兩邊用布做成兩個簾子,供演員“出將”、“入相”,里邊是后臺,外邊是土堆舞臺,然后在舞臺的前邊用石灰畫上一條白線,線的外邊即是觀眾席。觀眾自備板凳,長凳、方凳、高凳、矮凳都有,有的還會就近找些磚頭、土坯。而我常常是什么也不帶,與小伙伴們早早地趕來,席地而坐,而且是在第一排。
那時候,村里沒通電,演出時用的是汽油或馬燈,汽油燈特亮,亮得刺眼。每當這時整個村莊比過年還熱鬧,鄉(xiāng)親們扶老攜幼,或三個一群、兩個一伙,說說笑笑,從四面八方向演出場地涌來。
演員和樂隊都是本村文藝愛好者,他們都是農民,白天在田里干活,晚上才能演出。一般演戲都在農閑的時候多。樂隊只有鑼、鼓、镲、二胡、笛子、板胡等。
記得有一次,報幕的是一個穿著紅花布上衣的姑娘,衣服上還打著補丁,后腦勺扎著一條長辮子,看樣子是演《紅燈記》中李鐵梅的。她說:“大家靜一下,演出就要開始了?!迸_下的人群一陣騷動。演出正式開始了,臺下就亂了,后邊的喊前邊的坐下,前邊的說前邊的還站呢,結果坐在地上的站了起來,坐在凳子上的則站到凳子上,但即使是留著地方也擠不進來了。
那時,有一點我不明白,就是演員在臺上演,臺下總會有人拿著臺本說臺詞,臺下說一句,臺上學一句。后來聽大人說,這是避免演員在臺上出錯或記不住臺詞而冷場或鬧出笑話來,據(jù)說有的演員連一字也不識。那時我們看得最多的是“革命樣板戲”,有時也有些地方戲曲,但不管什么戲,大家都滿懷熱情地去看,有時竟一連看幾場仍然熱情不減。
散場時,已經深更半夜了,有的小孩早進入了夢鄉(xiāng),家長的喊叫聲聲入耳。村莊又一次沸騰起來,扛凳子的、抱小孩的、攙老人的、大人小孩流向十村八店的鄉(xiāng)間小路上。他們邊走邊議論,有的漢子索性扯開嗓子學著戲里的唱腔唱道:“提籃小賣,哎嗨哎嗨哎嗨哎——,拾煤渣,擔水哎——劈柴,也——靠她?!?BR>
啊,淳厚的鄉(xiāng)親們,難忘的鄉(xiāng)間戲。(侯天柱)
【關閉】 【打印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