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(短文)
田晉銘(山東省高密市審計局)
【發(fā)布時間:2014年01月08日】
字號: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    每讀郭沫若《天上的街市》,我就想起家鄉(xiāng)的集。郭老筆下的天街,浪漫、神秘,讓人心馳神往、浮想聯(lián)翩。家鄉(xiāng)的集雖沒有天上街市那般靈秀、飄逸的美,但卻自然質(zhì)樸,透著古色古香、敦厚大方的鄉(xiāng)土韻味。與天上的街市相比,集,更給我真實、生動、溫馨的感受和回味。

    集在公社駐地的村子里。一條十字大街,街兩邊是高低錯落、鱗次櫛比的房舍。低矮的是村里人住的泥土屋,暗赭色,墻皮斑駁,屋頂覆蓋著或枯黃或黢黑的麥秸草。高一些的是磚瓦房,有青磚紅瓦的,有紅磚青瓦的,還有外墻用水泥抹光或拉毛的。公社革委會、供銷社、工商所、水利站、食品站等公家單位,就在這些磚瓦房里。泥土屋和磚瓦房,會讓人想到安徒生童話里的丑小鴨和白天鵝。東西大街的西頭,有一處舊祠堂,地基夯的很高,要攀十幾層臺階才能到達正門。祠堂是村里最高、最古老的建筑,已廢棄多年,門板破舊,上面的鎖銹跡斑斑。屋檐上常棲滿麻雀或烏鴉。白天,成群的孩童在臺階上爬上爬下,唧唧喳喳地玩耍嬉戲。開集的日子,祠堂前則成為打卦算命先生偷偷活動的地方。

    每月逢初五、初十、十五、二十、二十五、三十是開集的日子,若遇小進月,則取二十九為開集日。十字大街是戲臺,開集如開戲,趕集的人從十里八鄉(xiāng)紛至沓來,猶如穆斯林教徒朝圣。大街上人頭攢動、比肩接踵、五顏六色、熙熙攘攘,仿佛微微起伏的波濤、潺潺流動的河、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。平日里空曠、清凈的大街一下子充盈、熱鬧、喧囂起來。

    集上的攤位由來已久、約定俗成。這里是賣蒲韈、篾席、箅子蓋、炊帚等手工制品的,那里是打鐵、鋦鍋、磨剪子戧菜刀的。這邊是裁剪衣服、剃頭的,那邊是修鞋、補胎的。這頭是售糧食、賣青菜的,那頭是劁豬、釘馬掌的。這旮旯是說書的,那角落是打卦算命的......在這些五花八門的攤位間隙、集市的邊緣一帶或是較為隱蔽的地方,時常有三三兩兩神色緊張、左盼右顧、東躲西藏的人出現(xiàn),他們是賣花生、棉花等經(jīng)濟作物的,一旦瞥見工商所的人員過來,即趕緊將貨物藏匿,或溜到墻后躲起來。倘若被工商人員逮個正著,貨物和稱桿秤砣就會被沒收。即使是小麥、玉米、秫秫等人吃的口糧,也只準(zhǔn)許少量買賣。那都是家里有事急用錢的戶和大人孩子缺口糧的戶之間的臨時交易。稀稀拉拉幾個賣韭菜、黃瓜、西紅柿等蔬菜的也大抵如此。

    集在高峰的時候,進進出出的人行色匆匆、川流不息。拎包的、挎籃的、懷里抱著孩子的、肩上搭著包裹的、牽著騾馬的、趕著小豬的......人們揣著各不相同的愿望而來,攜著大大小小的收獲回家。集,讓莊稼人單調(diào)、枯燥的日子,變得生動、鮮活起來。

    姥姥家離集市二里遠,吃頓飯的功夫就到了,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貪玩又好奇,常成群結(jié)隊到集上看耍景、湊熱鬧。印象最深的,要數(shù)集上的打鐵匠。兩個人,年長一點的是師傅,小的是幫手和徒弟。一個風(fēng)箱,一堆炭火,一架鋼砧子,七八件大大小小的鐵錘、鉗子,還有一些新舊、厚度、長短、顏色各異的鐵坯,這些物件是他們的打鐵工具和材料。師傅和徒弟的臉色黝黑锃亮,好像鍋底上涂了一層豬油,手上戴著長長的牛皮手套,胸前掛著垂到腳面的大圍裙,圍裙上布滿密密麻麻的破洞和污漬。徒弟將風(fēng)箱拉得“咕嗒、咕嗒”一個勁地響,直到將待打的鐵坯在旺旺的炭火里燒得遍體通紅。師傅用鉗子將燒透的鐵坯夾出來,迅疾擱在砧子上,一旁的徒弟趕緊操起鐵錘,彎著腰,跟著師傅的口令,眼睛緊盯著被師傅用鉗子不斷翻動和前后挪動的鐵坯,一下一下用力將錘子砸在鐵坯上,崩出的火星子四下里飛濺,閃著耀眼的光芒,煞是好看。師傅還抓住火候,不時用小錘敲打鐵坯?!岸.?dāng)、叮當(dāng)”的砸擊聲響亮而清透,厚重而富有節(jié)奏,如一曲格調(diào)平實、鏗鏘有力的民間音樂......期間還有淬火、回爐、大小錘交叉錘打等多道工序,師傅和徒弟心有靈犀、配合默契、舉重若輕、得心應(yīng)手,讓人眼花繚亂、嘆為觀止。一件件鋤頭、鐵锨、鏟子、耙子等農(nóng)用工具就變戲法似的在打鐵匠的手里出爐了。多少年了,那勤勞智慧的打鐵匠、通紅的爐火、飛濺的火星、響亮的錘打聲......仍歷歷在目、猶聞于耳、恍若昨日。

    裁剪衣裳和剃頭的緊挨著。在三四個裁縫攤里,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姓王的中年婦女最惹人注目,生意也最好。王姓婦女細高挑,白皮膚,圓臉盤,留著短發(fā),待人很熱情,快言快語,臉上總是掛著暖暖的笑容。她的手藝最精湛,干活干凈利落,裁剪、制衣、縫補、繡花樣樣在行,頗討大人孩子的喜歡。我小時候穿的新衣服和以舊翻新等活兒都是找她做的。理發(fā)的是一個瘸腿老頭,帶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。老頭理發(fā)是家傳,在附近有些名聲,他很會說話,喜歡奉承人。小伙子木訥,只顧忙手上的活,很少開口說話。老頭剃大人的頭,小伙子剃孩子的頭,老頭比小伙子忙。老頭忙的時候,小伙子就給他當(dāng)當(dāng)下手。后來小伙子出了徒,就在老頭邊上自立門戶,身邊也帶上了徒弟。從此,在集上擺長攤剃頭的就有了兩家。

    集上最嘈雜的地方是牲口市,位于大街南頭一片荒蕪的空地上,劁豬的和釘馬掌的都在那里。我們這些孩子去看稀奇,到了那里卻又有些忐忑。有生性桀驁的馬不聽使喚,忽然掙脫釘掌人的擺布,揚蹄在場子里橫沖直撞,嚇得人們“嗷嗷”叫著四散躲藏。劁豬時豬仔拼命掙扎的樣子和發(fā)出的陣陣哀鳴聲也讓我們心驚膽戰(zhàn),看不幾眼就趕緊掉頭走了。這塊地的味道有些野,實不是孩子們來的地方。

     那些賣蒲韈和箅子蓋、磨剪子戧菜刀、鋦鍋、售糧食和青菜的雜七雜八的攤位,不是我們的興趣所在。那是大人們的事,不勞我們操持。轉(zhuǎn)轉(zhuǎn)悠悠,覓到了說書的場所,這里是大集上最有文化味和相對靜謐的地方。說書人五十多歲的年紀(jì),中等個子,不胖不瘦,長方臉,大嘴巴。他站在地上,手里拿一把折扇,身前放一把凳子,凳子上擺著幾本線裝書和一個舊茶缸子,邊上或站或蹲或座圍滿了聽書的人。說書人說起書來眉飛色舞、有板有眼、字正腔圓、抑揚頓挫,不時贏得陣陣叫好聲。這時說書人就會賣個關(guān)子,嘴里說著“有錢的捧個錢場,沒錢的捧個人場”,向每個聽書的人收一毛或兩毛的辛苦錢。對我們這些孩子,則是不收錢的。書的題目記不大清了,好像是《封神演義》、《隋唐演義》、《三國演義》之類的,其中“飛沙走石,天昏地暗”“身長八尺,聲如宏鐘”等字眼還模模糊糊記得。孩子們常聽書入了迷,戀戀不舍直到說書人收攤,這時多半已是晌午,集上的人基本走凈了。

    一年里最風(fēng)火、最隆重的還是年集。過了臘八,每個逢集的日子都叫年集。人們都忙著置年貨、裁花布、買新衣、剃新頭......賣貨的和買貨的都比平日里多了許多。街面上熙熙攘攘、人聲鼎沸,出入供銷社、食品站、新華書店購買豬肉、雞蛋、魚、紅紙、年畫等物品的人也絡(luò)繹不絕。最熱鬧的是集東頭的鞭炮市,賣鞭炮的一溜兒排開,各自將鞭炮掛在長桿子上,爭相燃放招徠顧客?!班枥锱纠病钡恼痦懟虼似鸨朔?,或亂糟糟攪成一鍋粥,到處彌漫著嗆人的煙霧。一陣鞭炮聲過后,鬧哄哄的人群爭先恐后涌向不同的攤位,賣的和買的都手忙腳亂、不可開交......年集,在喧囂、熱鬧中又添了濃濃的喜慶、火爆氣氛。

    集,濃縮了風(fēng)土人情、人生百態(tài)、世事滄桑。集是零碎生活的集散地,也是紛繁情感的宣泄場。集的存在,填補了莊稼人貧瘠的物質(zhì)和精神家園,也讓匱乏的日子變得豐富多彩和充滿期待。(田晉銘)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【關(guān)閉】    【打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