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有國風,家有家風。如果說國風如日光耀眼,時刻讓人存在于沸騰之中,那家風就如月光清暉,讓人在千回百轉(zhuǎn)之際,有來處,有歸路。
從小到大,常聽母親說起:“要多趁老人在的時候去看看他們?!?/p>
于是不僅是逢年過節(jié),父母總要帶上禮物,平日里更是悉心照顧爺爺奶奶。奶奶生病時母親眼窩里的淚光,恐怕比得上這世上最璀璨的夜明珠。
還記得每次回農(nóng)村的老家,爸媽都會換上布鞋,扛起鋤頭,去田地幫忙。幼時的我只是坐在小板凳上懵懂地看,看泥巴沾在褲腿上,看笑意爬上大家的臉龐。長大后學會了跟著爸媽一起剝花生,擰玉米。三世同堂,吹著卷攜稻香而至的穿堂風,手里農(nóng)活不停,聽爺爺奶奶嘮著家常,碎碎念間便是歲歲年年。
上大學,離家遠了,于是建了一個家人間的微信群,我每天盡可能多地分享著學校的見聞趣事。一直覺得孩子是父母手中風箏,線牢牢被他們握住,兒女才安心。給爺爺奶奶打電話時,他們總說,不用牽掛,你好好學習。但每當放假,帶著兼職賺錢買的特產(chǎn)回家,載著爺爺奶奶手工做的花生糖南瓜子返校。大包小包的往返間,是家風的傳承,愛的傳遞。
而今我工作了,父親說起當年,他的第一筆工資,給奶奶買了件新衣服,給爺爺打了壺高粱酒。就是在這種言傳身教中,我長成了如今的模樣,自信沉穩(wěn),孝敬家人。
在基層,與千家萬戶打交道的工作。反詐APP宣傳時,一家家敲門入戶,門后有相依的老人,寫作業(yè)的孩子,熱騰的飯菜,都是家最暖的模樣。
有時候很晚回家,樓下還有父親守望的身影。他說,今天社區(qū)也有像你這么大的小姑娘來入戶宣傳了。我一下子被一個想法打動了,原來每個小家背后不光有自家人的付出,還有無數(shù)小家的奔走和社會的支持。一戶戶的宣傳,只為用國家力量構(gòu)建每個小家的安全屏障。家,是最小的國;國,是千萬人的家,正是每一家的小家風才成就了大國風。
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,從《曾國藩家訓》到《傅雷家書》,無不表明,家風的滋養(yǎng)真的如春夜的雨,潤物無聲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說:“千家萬戶都好,國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?!奔彝ナ巧鐣募毎?,家風是國風的基礎(chǔ),家風正則國風清。從中華家風中汲取智慧養(yǎng)分,不但可以建設(shè)溫馨小家,還會讓社會這個大家庭更加和諧美好。
家風繼,國風起。
責任編輯:趙方 |
【關(guān)閉】 【打印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