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把路趟出來,再難再累也能承受”
——記1984年遼寧財政試點審計
□ 王旭班
新中國國家財政審計,開端于一次試點——1984年遼寧財政試點審計。這是一次重要的審計,起步奠基,載入史冊;這是一次艱難的審計,苦辣酸甜,令人難忘。
試點對象,艱難的選擇
1983年9月,審計署成立大會期間,召開了全國審計局長座談會,會議確定:財政收支,必須審計,起步探索,先抓試點。每個省至少先抓兩個試點單位。審計署則先試審一個省。
審計署的財政試點工作正式開始已是1984年8月。醞釀、籌備時間用了將近一年。財政審計涉及范圍廣,難度大,不能不慎重,必須盡可能準備充分。
組織試審,首先要選試點單位。而這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就成了難題:選誰做試點單位?誰都不愿意攬這個角色,都怕被查出問題不好交待,都覺得“不查別人只查自己”不大公平。
經過多方做工作,最終選擇了遼寧省作為試審對象。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慮:其一,遼寧是個大省,財政上繳比例比較大;其二,遼寧省審計工作基礎比較好;其三,也有人頭上比較熟悉的因素。
當時的遼寧省審計局長是位老同志,是從省財政廳調過來的,審計局財政處長是從財政廳預算處調過來的,審計署試審組就通過他們給財政廳做說服工作,又通過財政部的同志幫忙協(xié)調。審計署承擔這項試點任務的負責同志,原來也在財政部工作,跟省財政廳的廳長、預算處長熟識多年,懇請對方看在老朋友面子上,配合一下。但好說歹說,省財政廳就是不肯,想方設法推辭。
后來,雙方商定了條件:只是摸摸路子,對查出的問題不報告不處理。其實當時試審組的初衷也確實如此,就是摸索規(guī)律,探索方法,看看財政審計如何入手、怎樣的工作程序。
得到這個承諾,遼寧省財政廳才勉強答應了。財政審計第一個試點對象,總算落定。
摸著石頭過河
為確保這次試審的工作質量,試審組做了精心籌備——
制定規(guī)則,明確試審任務;
配備干部,明確組織分工;
專項培訓,明確技術要求;
……
試審組由15人組成。其中署機關4人:審計署財政金融局局長張燕生,以及王道成、秦萌、高占軍,張燕生、王道成擔任正、副組長;還有11個人是從北京、黑龍江、江蘇、四川、云南、陜西六個省市臨時抽調而來。
組內進行了明確分工,分成了總預算組、工業(yè)組、商貿組。各小組既分工,又合作。大家一起討論研究,印制了一整套審計方案——當然 ,是油印的,當時還沒有電腦。
試審組進駐遼寧省財政廳。按照程序首先跟財政廳幾位領導見面,就審計一些想法和工作方案進行了溝通。然后就正式開展工作了。
一上手,各種困難就接踵而至。財政審計,對當時每個人來說都是開天辟地頭一遭,雖然制定了方案、培訓了方法,但具體操作起來,情況千變萬化,不時遇到新問題。到底該從何入手,不清楚,摸著石頭過河。
試審組白天了解情況,晚上回來分析,尋找切入點,琢磨從哪一個問題入手,然后再具體分工,哪個人做什么 ,哪個事怎么辦,干完一天晚上就碰頭,研究第二天怎么做。就這樣,試審一點一點摸索著進行。
首先要核實收支,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,但由于當時的審計工作不太被理解,特別是財政部門從來沒有接受過監(jiān)督,要去查賬、核對,難度很大。核實當中涉及方方面面,尤其涉及財政廳以外的單位,如到銀行、金庫核對數(shù)據,對方不支持,要么說為客戶保密,要么說你沒有法律依據,無權接觸資料。
試審組只好多方做工作,通過省審計局老領導和財政廳的老領導,設法疏通、承諾,才得到一些數(shù)據。“那時候我們不是去監(jiān)督,是去求人,求人家給你支持。不要說審計執(zhí)法權威性,那時候我們進到人家那兒都是小聲小氣,不敢坐不敢站。比如說給我們一些資料,我們就得用筆抄,人家在那兒看著。說給我們復印一份吧,不行。非常難。特別是發(fā)現(xiàn)了問題,要核實取證更難。因為核實取證要向財政廳有關的處室去核實。他們有些是資料不全,過去財政透明度不高,處室之間都是互不溝通的。有些情況人家不提供,說沒有這個,其實都有的。比如說預算編制,肯定都有根據,給哪個單位多少錢,你肯定有依據,我們在財政都待過,說沒有,怎么可能!”
直到現(xiàn)在,王道成回憶起當年的經歷,依然有幾分無奈,但更多的卻是一份堅定,“從當時來講,工作的難度,外部的難度,我們還沒感覺到特別不可接受,因為我們有這個思想準備。當時的基本目標就是只要能試點,能趟路子,什么都好說。這個思路就是把局面打開,實際就是一種創(chuàng)業(yè)。把路趟出來,再難再累我們也能承受。哪怕對方再不支持我們工作,也要把事業(yè)開創(chuàng)出來,當時有這個精神在支撐著我們。”
“大車店”里的苦與樂
大車店,是早年存在于東北民間的一種簡陋旅舍,主要為趕路的馬車夫們提供簡單食宿服務,費用低廉。目前其早已絕跡,僅“大車店”一詞尚存,成了“簡陋廉價”的象征。
遼寧財政試審組最初進點的時候,省財政廳安排住在軍區(qū)招待所。試審組覺得那里條件有些偏高,想換個條件低一些的,于是第二天就搬了,搬到一個叫“東北招待所”的地方。
“那完全就像一個大車店。”秦萌笑著回憶,“我們房間四個床位,住著三個審計組的成員,還住著一個來沈陽看病的客人。混住在一起。衛(wèi)生間也是公用的。”
吃飯是大食堂,晚了就沒飯吃。組員們每天回來都要碰頭,要么回來晚了,要么討論起來忘了看表,就吃不上飯了,只能到街上隨便吃點,或者隨便對付一下。
“大車店”旁邊有個賣生啤酒、冷面的地方,每當錯過飯點,王道成經?;ㄒ粌擅X在那兒買碗生啤、弄碗冷面應付一下。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12點以后,半夜餓了也弄點生啤胡亂灌進肚里,又提神又解渴,還能撐肚子消除饑餓感。但不知從哪天起,他再也不能沾酒了,不止是生啤,什么酒都不能沾,沾點酒就拉肚子。這個毛病,一直留到現(xiàn)在。
“大車店”里沒有辦公的條件,開會就坐在床上,寫字就趴在床上。試審組一名老同志戴著老花鏡趴在床上寫字劃表,這場面讓組員們至今難忘。
條件很艱苦,但組員們倒是很充實。“要說那個時候苦,其實也挺樂呵,因為我們感覺每天都在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都有收獲。審計有這個特點,找到問題,就覺得有成果、有成就感!”王道成說。
那時雖然還沒有“八不準”審計紀律,但“自律”二字之于審計,是與生俱來、不可分割的。
審計結束后,遼寧省一位副省長要請大家吃頓飯,組長張燕生毫不猶豫謝絕了。“我就覺得(這)是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,做審計工作,就不能接受人家吃請。”他曾這樣回憶。
交換意見,火藥味十足
一個多月緊張的試審工作結束了。盡管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,但試審組還是取得了不少成果。遼寧是財政上繳大省,所以試審組重點查的是財政收入方面,發(fā)現(xiàn)了6類問題,共計5.4億資金。
雙方交換意見階段,試審組把查到的問題提出來,說得也非常委婉,比如說建設銀行撥款改貸款,還回來的貸款應該上繳財政,中間還要給中央上交一部分,但審計中沒看到賬目,沒看到上交記錄,恐怕不大合適。沒想到對方一聽立馬就跳起來了,反應非常激烈。
他們當場反駁,這類問題,是普遍的,誰都這樣,拿我試點揪住我了,你查誰賬誰都有!再一個,你們承諾不揭露問題,不揭不報,今天怎么還這樣!
財政廳一位重要的領導當場離席而去,場面氣氛非常尷尬。后來省審計廳的領導只好再次出面規(guī)勸:“既然審計了、發(fā)現(xiàn)問題了,總是要給咱財政廳提出來的。依法審計,依法定性,處理時我們會充分考慮實際情況,試審嘛可以不處理,但是不能不說,這是審計必經的一個過程。”
這次交換意見,給大家留下了太深的印象。很多年以后,大家還曾談論起此事。在紀念審計署成立20周年的視頻中,有這樣一段關于此次審計的對話。
高占軍:“當時交換意見以后,因為他們不理解審計,所以提出了很多反駁意見。交換意見雙方可能火氣都比較暴躁一些,我聽說跟這個財政廳長拍桌子了。”
張燕生:“拍桌子,這個沒有。王道成同志可以作證。”
王道成:“拍桌子倒是沒有。但是廳長講話激動,拍著桌子講話,這種動作還是有的。當時氣氛相當?shù)慕?rdquo;
各人說法不一。究竟拍沒拍桌子,也許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。但有一點是肯定的:雙方意見不合,不歡而散。
省財政廳領導憤然離場,交換意見進入僵局。最后試審組只好向對方表示:審計意見財政廳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,還可以提意見。對方既不表態(tài),也不簽署意見。無奈之下,試審組只好帶著審計報告回京了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
回到署里,大家都很犯難,一直不知怎么處理這件事。組長張燕生左想右想,越想越不是滋味:有情況就得報,就得發(fā)揮作用,要不然審計花這么大成本,還有什么意義?
隨即,他給田紀云副總理寫了份材料,反映審計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。國務院領導得知情況后,要求解決處理有關問題。這一處理,特別是“撥改貸”上交的還款,高達幾億元,按當時的規(guī)定,可能要交一兩億元。
這事由審計署提出、國務院督辦。但被審計單位不高興了。遼寧省財政廳長來京辦事,正巧被多年老朋友王道成碰到,王道成熱情相迎,對方根本沒理,擦身而過。
廳長之所以這么惱火,是因為受到了省政府的批評,“你們當什么典型不好,干嘛去當試審典型!”
對試點單位的負面情緒,王道成等同志都很同情,畢竟人家是做了試點,畢竟只審他沒審別人,其他沒審到的單位或許有更嚴重的問題存在。
不少傳言,諸如“審計署的人太不夠朋友”之類,傳入耳中,也挺難受。但聽得多了,也就不太在意了,“干審計就不要怕得罪人。”大家不約而同地說。
“九層之臺,起于壘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遼寧財政審計試點,收獲頗豐,達到了起步探路的目的。后來的財政審計基本上是在此經驗基礎上不斷完善提高。其歸納出的“聽、問、看、查、議”“核、比、閱、析、抽”等操作方法,成了重要的審計手段;其總結出的“真實性、合規(guī)性、政策性、效益性”四大原則,至今仍是財政審計的重要方針。
三十幾年來,財政審計日益發(fā)展,作為國家審計的龍頭,在健全和完善政府審計監(jiān)督機制,推進審計工作法制化、制度化和規(guī)范化,乃至促進國家良治進程中,發(fā)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
審計署關于對遼寧省1983年財政總決算審計結論的通知草稿。(審計博物館楊媛媛拍攝)
【關閉】 【打印】 |